名複: earths
動變: 過去式:earthed 過去分詞:earthed 現在進行時:earthing
窗口將在 5 秒后自動關閉.
地球是目前太陽系中以太陽為中心由內向外的第三顆行星,與太陽平均距離149,597,870公里(1天文單位),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質量約為5.97×1024公斤,半徑約6,371公里,平均密度5.5g/cm3,是太陽系行星中最高的。地球同時進行自轉和公轉運動,分別產生了晝夜及四季的變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轉一周,一太陽年公轉一周,自轉軌域面稱為赤道面,公轉軌域面稱為黃道面,兩者之間因轉軸傾角產生的夾角稱為黃赤交角。地球僅有一顆真正意義上的、被潮汐鎖定的天然衛星——月球,另外還有七個已知的越地小行星因公轉週期與地球相近而被視作准衛星。
地球主體從淺向深包括固態的地殼(分為土壤層和岩石層)、半固態的地函、熔融態金屬的外地核以及固態金屬的內地核,同時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場。地球表面約有71%的面積被液態水體(海洋和湖泊、江河、溪流等地表水)覆蓋,其餘是陸地板塊高出水體的部分組成的大陸和島嶼,一些陸地表面還存在固態水(冰雪)形成的冰川、冰原和冰帽,特別是兩極附近還存有永凍的冰蓋(南極洲和格林蘭島)和海冰(北冰洋),這些地表的液態和固態水與地下水和脫離地面循環的氣態/懸浮液態水(水蒸氣和雲霧)一起組成了地球的水圈,是地球生物圈得以維繫的基礎之一。地表外部被由地球引力束縛的氣體/氣膠混合體(空氣)包圍,稱為大氣層,其初始成分與太陽星雲和氣態巨行星表面相似,之後因火山活動釋氣和後期重轟炸期的影響變成以氮氣、二氧化碳和簡單氫化物(甲烷、氫氣、硫化氫等)為主的還原性大氣,但在大氧化事件後其主要成分變為氮氣(現今莫耳濃度約78%)、氧氣(現今約21%)以及氬氣、水蒸氣、二氧化碳等稀薄氣體,此外還因氧氣濃度不斷提高形成了能遮蔽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
地球誕生於約45.4億年前,在形成後不久曾遭到同軌域另一行星撞擊,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直到約40億年前才形成穩定固態的地殼。約35億年前,在深海熱泉附近開始出現以化合自營原核生物為主的早期生命,之後可以利用陽光光合自營的微生物出現並連帶使得各種異營古菌和細菌也一起逐步擴散到淺海和沿海陸地,並在產氧光合作用出現後演化分為好氧菌、厭氧菌和兩者發生內共生而出現的真核生物。這些早期生命跡象產生的具體證據包括格陵蘭島西南部變質沉積岩中擁有約37億年的歷史的生源石墨,以及澳洲大陸西部岩石中約41億年前的早期生物遺骸。此後經過數次極端氣候變化、全球冰期和生物集群滅絕事件,生物類群——特別是細胞高度特化的多細胞生物——的多樣性不斷增多。根據科學界測定,地球曾存在過的50億種物種中,已經滅絕的占約99%,最終使得生命在約4.4億年前成功登陸並形成了真正的陸地生態系統。據統計,現今存活的物種大約有1,200至1,400萬個,其中有記錄證實存活的物種120萬個,而餘下的86%尚未被正式發現。2016年5月,有科學家認為現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現過1兆種物種,其中人類正式發現的僅占十萬分之一。2016年7月,研究團隊在研究現存生物的基因後推斷所有現存生物的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種基因。
地球是人類目前唯一能依賴棲息的星球,全世界共有大約80.5億人口,分成了約200個國家和地區,藉由外交、旅遊、貿易、傳媒或戰爭相互聯繫。人類自有信史以來就在不斷積極探索和研究地球上其它區域,並且開採各種新的自然資源為己所用,自二十世紀中後期甚至已經開始不斷嘗試離開地球去探索其它地外天體。
聯絡我們 客服專線 : (02)77378801 客服信箱 : service@dreye.com 服務時間 : 週一至週五 09:00~11:40 12:40~17:00 國定假日休息 |
購買鏈接
|
加入粉絲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