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變: 過去式:jaundiced 過去分詞:jaundiced 現在進行時:jaundicing
黃疸(英語:jaundice,icterus)又作黃膽,是指因為體內膽紅素過高,而導致皮膚及鞏膜發黃或發綠的症狀,一般會伴隨瘙癢、糞便蒼白及尿液顏色偏深的情形。新生兒黃疸是出生後三天內出現的黃疸,大部份會自然痊癒,不會造成問題。不過若新生兒的膽紅素非常高或黃疸持續時間太長,可能會出現稱為核黃疸(kernicterus)的腦部損傷,即膽紅素腦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黃疸的成因眾多,有些不嚴重,有些則可能致命,正常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會在 1.0 mg/dL(17 µmol/L),一般黃疸患者的膽紅素濃度則超過2–3 mg/dL(34-51 µmol/L)。高膽紅素可分為兩種:非結合性(unconjugated)膽紅素過高及結合性(conjugated)膽紅素過高,若是結合性膽紅素過高,會在尿液中檢驗出膽紅素。
雖然有一些黃疸以外的原因會造成皮膚發黃,包括食用大量含胡蘿蔔素的食物而造成的胡蘿蔔素沉著,或是使用像利福平之類的藥物,但不會造成血中膽紅素過高。
非結合性膽紅素過高可能是因為溶血性貧血、血腫、像吉爾波特症候群之類的基因問題、長時間沒有進食、新生兒黃疸或是甲狀腺疾病。結合性膽紅素過高可能是因為肝硬化或是肝炎、感染、藥物或是膽管堵塞。在已開發國家,黃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藥物或是膽管堵塞,而在開發中國家較常見的原因是因為病毒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或是瘧疾等傳染病,膽管堵塞也可能是因為膽石症、癌症及胰腺炎。進行像超音波之類的醫學影像檢查可以檢查是否有膽管堵塞的情形。
黃疸的治療與病因有關。若是有膽管堵塞,一般需進行手術,否則會進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治療造成黃疸的傳染病,也可能會停用造成黃疸的藥物。對於新生兒則視年齡及早產程度的不同而定,若膽紅素濃度超過4–21 mg/dL(68-360 µmol/L),會進行光照治療或是換血。發癢的症狀可以透過膽囊引流或用熊去氧膽酸來改善。黃疸的英文jaundice源自法文jaunisse,意思是「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