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正在處理中....

窗口將在 5秒后自動關閉.


mannerism  
KK:[ˈmænǝrɪzṃ] DJ:[ˈmænǝrizm]
權威釋義



維基百科

風格主義(Mannerism),又稱矯飾主義手法主義,是一種在16世紀晚期歐洲出現的藝術風格。風格主義一詞最早緣於瓦薩里的著作《藝苑名人傳》,他用「grande maniera」等詞來描述文藝復興三傑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和拉斐爾的風格,認為他們超越了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前人在藝術領域的研究。後來風格主義則慢慢帶有貶義,指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旨: 和諧,理想美,對稱比例這三點本質撇棄,模仿這三大家,或是刻意炫耀技能的一種風格。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成為宗教改革的導火索,改革如火如荼進行著,天主教也從這個不可逆的改革事件得到教訓進行反省和檢討,之後組織了一輪1545-1563年反宗教大會--特倫托大會,在這次大會上規範了藝術領域裡的設計手法,或是繪畫領域或是建築領域進行一系列的規範措施。

16世紀晚期西歐美術史、建築史、設計史的基本現象之一就是對此前文藝復興全盛期在和諧方面日益趨於完善的秩序世界進行瓦解,除去風格主義與手法主義外,其他譯名過於意譯,易引起誤解。該術語自從被提出後就經歷了不斷變化,它有時被認為是指盛期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種衰落或反動,有時又指連接盛期文藝復興和17世紀巴洛克藝術之間一個橋梁。至今「手法主義」在學術界仍未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精確定義,但用它籠統指大約在1525-1580年之間偏離文藝復興設計的和諧之美的一種傾向。從設計藝術自身的角度來看,手法主義可能源於一些年輕藝術家採取別樣的方式超越前人的嘗試;從社會原因看,則與當時的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運動等社會大環境的變動引起人們心理狀態的變化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