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正在處理中....

窗口將在 5秒后自動關閉.


cataract  
KK:[ˈkætǝˌrækt] DJ:[ˈkætǝrækt]

名複: cataracts  

權威釋義



維基百科

白內障(拉丁語:cataract)是因為眼睛水晶體混濁而造成視力缺損的疾病,可能侵犯單眼或雙眼。症狀包含彩度降低、視線模糊、近視增加、復視、光源產生光暈、畏光,以及黑暗環境下視覺障礙。白內障可能導致駕駛困難、閱讀障礙,以及識人能力減低。視覺減退也會提升跌倒和憂鬱的風險。該病為全球半數眼盲及33%視力受損病例的原因。

白內障最常見的原因為老化,其他原因則包含創傷、輻射線暴露、先天性、眼睛手術後的併發症,或是其他原因。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吸菸、陽光暴露過久,以及酒精。造成白內障的原因為,沉積在水晶體的蛋白質團塊或黃棕色色素導致水晶體的透明度減低,進而使視網膜能感測到的光線下降。診斷方式為視力測試。

預防方法包含配戴太陽眼鏡及禁菸。症狀初期可能可以藉由配戴眼鏡改善。若效果不佳,唯一有效的療法為白內障手術,移除混濁的水晶體並換上人工水晶體,不過只有白內障影響到日常生活時才需要進行手術,一般而言,手術會提升生活品質。白內障手術在許多國家仍無法實施,尤其是女性、鄉村居民,以及文盲等患者,特別少進行手術。

全球約2000萬人因白內障而眼盲,該病占美國盲眼人口病因的5%,在非洲及南美則接近六成。在開發中國家,兒童因白內障導致眼盲的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中10-40人,已開發國家則為每十萬人1-4人。白內障的比例會隨年齡提高,在美國80歲以上的老人有半數以上罹患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