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複: discos

迪斯可(英語:Disco,中國大陸譯迪斯科,香港譯的士高),是20世紀60年代末從美國都市夜生活中興起的一種舞曲類型和亞文化,尤其在非裔美國人、義大利裔美國人、同性戀社群和拉丁裔群體中流行起來,並在20世紀70年代風行世界,其中有衍生出歐洲舞曲的子流派歐陸舞曲。它的音樂特徵是四板節拍、切分低音聲部 / 貝斯線、弦樂部分、銅管樂器和號、電鋼琴、合成器和電節奏吉他,同時也混合了放克、爵士樂、搖滾樂以及拉丁美洲音樂節奏特色。
迪斯可舞廳主要由法國人發展而來,1960年新年前夜,法國僑民奧利維耶·科克蘭在曼哈頓東55街416號開設了會員制餐廳和夜店勒·俱樂部,迪斯可舞廳由此傳入美國。
迪斯可音樂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後期,其中包括紐約市(尤其是布魯克林)和費城流行的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和義大利裔美國人音樂。迪斯可可以被看作是20世紀60年代反主流文化對搖滾樂的主導地位和舞曲音樂的污名化的一種反應。70年代迪斯可在美國流行期間,發展出了幾種舞蹈風格,包括「碰臀」、「哈娑」、「水門夜店迪斯可舞(the Watergate)」、「大陸舞(the Continental)」和「巴士站隊列舞(the Busstop)」。
20世紀70年代,迪斯可音樂開始發展,主要由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藝術家創作。著名藝術家包括比吉斯、阿巴樂團 / ABBA、唐娜·桑瑪、葛洛莉雅·蓋諾、喬治·莫羅德爾、巴卡拉、喬治·麥可、傑克森家族合唱團、喬治·本森、麥可·傑克森、奧傑斯組合、王子、波尼M.、球風火、艾琳·卡拉、瑞克·詹姆士、電光交響樂團、平均白人樂團、夏卡·康、Chic、KC陽光樂團、萊諾·李奇、海軍司令、百樂門-放克瘋、塞爾瑪·休斯頓、斯萊奇修女、西爾維斯特、特拉普斯、貝瑞·懷特、黛安娜·羅絲、庫爾夥伴和村民樂團。雖然表演者贏得了公眾的關注,但唱片製作人在這一流派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幕后角色。到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大多數大城市的迪斯可場景都蓬勃發展,唱片騎師(DJ)會在曼哈頓的54等俱樂部混音舞曲唱片,這些俱樂部深受名人歡迎。夜店常客經常穿著昂貴、奢華的服裝,主要是寬鬆飄逸的褲子或連衣裙,以便在跳舞時輕鬆活動。迪斯可場景中也存在著蓬勃發展的藥物亞文化,尤其是那些在伴有響亮的音樂和閃光並能增強跳舞體驗的藥物,如古柯鹼 / 古柯鹼和安眠酮 / 甲喹酮,它們在迪斯可亞文化中非常常見,以至於被暱稱為「迪斯可餅乾(disco biscuits)」。迪斯可俱樂部也與濫交有關,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性革命。《周末夜狂熱》(1977年)和《狂熱周五夜》(1978年)等電影促進了迪斯可的流行。
1979年7月12日,在臭名昭著迪斯可毀滅之夜過後,迪斯可在美國不再是一種流行音樂,並於80年代初在美國逐漸衰落。然而整個20世紀80年代,它在義大利和一些歐洲國家依然流行,並且在印度和中東等其他地方也越來越受歡迎,在這些地區,迪斯可元素與加扎勒和肚皮舞等當地民間風格相融合。迪斯可最終對電子舞曲、浩室、嘻哈、新浪潮音樂、舞曲龐克和後迪斯可的發展產生了關鍵影響。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風格經歷了多次復興,其影響力在美國和歐洲流行音樂中依然強勁。自21世紀10年代初開始的復興,在21世紀20年代初獲得了極大的歡迎。為這種復興做出貢獻的專輯包括《舞池告白》、《超時空記憶》、《流行先鋒》(Future Nostalgia,直譯:未來懷舊)和凱莉·米洛的《迪斯可》。像杜娃·黎波、麗珠、莎賓娜·卡本特、火星人布魯諾和絲綢之音這樣的現代藝術家延續了這一流派,並將其傳唱給年輕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