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正在處理中....

窗口將在 5秒后自動關閉.


alternative  
添加到生字筆記
KK:[ɒlˈtɝnǝtɪv] DJ:[ɒːlˈtǝːnǝtiv]

名複: alternatives  

權威釋義



維基百科

另類搖滾(英語:Alternative rock),也被稱為另類音樂替代搖滾替代音樂,簡稱替代另類,是搖滾音樂中的一種音樂類別,起源於1970年代的獨立音樂地下場景。另類搖滾藝人們在1990年代通過如油漬搖滾(Grunge)子流派在美國,以及英倫搖滾(Britpop)和瞪鞋派(Shoegaze)在英國和愛爾蘭取得了主流商業成功。此時期,許多唱片公司正尋求「替代」當時日漸僵化的體育館搖滾、硬搖滾和華麗金屬。與此同時,X世代成為1990年代文化潮流的重要推動者,進一步促進了另類音樂的崛起。

「Alternative」原意是指與主流或商業化搖滾和流行音樂相區別。最初,這一術語還泛指受到1970年代末龐克搖滾風格及其DIY精神影響的音樂人。 根據Stuart A. Kallen在《The History of Alternative Rock》中記述,另類搖滾在精神面與創作方式上強調獨立、實驗與真實,不以大眾化取向為目標,融合車庫搖滾、龐克、新浪潮、說唱等風格,體現反主流文化特徵。

1980年代,通過雜誌、zine小刊物、校園廣播播放以及口耳相傳,提升了另類搖滾風格(如噪音流行、獨立搖滾、油漬搖滾、瞪鞋派)的影響力。

1988年9月,Billboard首次引入「Alternative」作為電台音樂榜單分類,以反映諸如洛杉磯的KROQ-FM、紐約的WDRE-FM等電台播放地下、獨立和非商業搖滾音樂的趨勢。

最初,部分另類風格獲得小範圍的主流關注,一些樂團如R.E.M.和珍之癮(Jane's Addiction)簽約主流大廠。但絕大部分如史密斯樂團(The Smiths)等1980年代英國重要的另類搖滾樂團仍隸屬於獨立廠牌,難以進入主流媒體。隨著超脫樂團的突破以及油漬搖滾與英倫搖滾運動的普及,另類搖滾在1990年代成為主流,許多另類樂團獲得商業成功。

進入2000年代,情緒搖滾(Emo)風格的Fall Out Boy、My Chemical Romance、Paramore、Panic! at the Disco等多白金銷量樂團成功進入主流視野。Andy Greenwald在《Nothing Feels Good: Punk Rock, Teenagers, and Emo》中指出,「emo」源自1985年華盛頓特區的情感硬核(emocore),並探討該風格如何由地下成長為影響廣泛的次文化。

與此同時,白線條樂團(The White Stripes)、衝撞樂團(The Strokes)等樂團也在2000年代初期取得商業突破,掀起車庫搖滾、後龐克、新浪潮復興潮流,啟發了新一批另類搖滾樂團的誕生。Lizzy Goodman的《Meet Me in the Bathroom》則詳述了2001–2011年紐約後龐克復興場景,記錄了Strokes、Yeah Yeah Yeahs、Interpol等樂團的崛起。

在1990年代末,隨著油漬搖滾和英倫搖滾熱潮的退潮,另類搖滾在主流音樂中逐漸失去特別突出的地位,但仍保持較強的文化影響力,風格演變多樣,持續發展至今。